安徽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搭建城市安全屏障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数智卫士”守护城市生命线
“安徽是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起源地,目前我们已实现省辖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覆盖。”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袁宏永说。这是日前本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来到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了解到的相关情况。
燃气、桥梁、供水、排水、供热、综合管廊等,就像城市的“神经”和“血管”,也被称为“城市生命线”。
2015年,合肥市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搭建起城市生命线的“安全屏障”。该模式于2021年推向安徽全省。截至目前,安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已建设完成,监测覆盖全省燃气管网及其相邻空间13857公里、供水管网6341公里、排水管网17889公里、桥梁325座。
“智能保镖”全天候守护城市安全
“我们在包河大道高架桥跨紫云路段安装了46个传感器,对桥梁的位移、温度、受损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桥梁‘健康’。”在合肥包河大道高架桥下,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李舒博士向记者介绍桥梁监测情况。
据介绍,包河大道高架桥是连接主城区与滨湖新区的交通要道。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选择了繁华大道、花园大道、锦绣大道、紫云路口跨线桥及部分独墩匝道桥作监测。“该处周边交通流量大,人员密集。另一方面,该点位下方,地铁隧道正在施工。”李舒说,他们通过部署46个监测设备,实现对桥梁结构响应数据的实时感知,并进行分析预警。
据悉,合肥围绕燃气、供水、排水、消防等8大领域,布设100多种、8.5万套前端监测设备,实时监测137座桥梁、7316公里地下管网,建立起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立体化监测网络。
这背后,离不开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提供的技术创新支持。在该研究院的安徽省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一面巨大的电子屏上显示着燃气、供水、桥梁等实时监测数据。“智慧监管中心就像一个‘智能保镖’,实行24小时值班制,接到警情,我们在分析研判后,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袁宏永说。
“五朵云”赋能城市安全运行
“通过构建城市安全运行感知网,实时监测城市运行安全风险。”在亳州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指挥中心,记者见证了科技如何赋能城市安全运行。
近年来,亳州市打造以“小而精、小而实”为特色的亳州城市运管服平台,在原有人员和视频监控采集基础上,增加物联网传感器采集、公众投诉等方式,涵盖运行、管理、服务近20种途径。同时,打造燃气“云监管”、防汛“云调度”、供水“云管理”、桥梁“云保畅”、密集场所“云疏散”等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五朵云”应用场景。
据了解,亳州市在燃气管线相邻地下空间部署安装了1840套可燃气体监测仪,基本实现对全市燃气管网较大风险及以上区域监测全覆盖;在重点位置同步安装了333台流量计、雨量计、液位计以及高位监控等监测设备,对管网溢流、河道偷排等各类安全问题实时监测;部署了304套供水漏失监测仪进行管网漏失监测。
以数智化提升城市安全监测水平
“我们在滨江大道发现一起供气漏失预警,请您立刻派人处理。”11月8日,在铜陵市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系统显示某处阀门井发出报警,抢险人员立即前往现场处置,很快排除了险情。
铜陵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实施以来 ,按照“1+3+4”模式,即1个监测中心,新建燃气、供水、桥梁3个专项,融合已建智慧防汛系统、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综合管廊运行监测系统、市政桥隧安全运行监测系统4个系统,形成铜陵市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
“该终端基于北斗技术,实现了对瓶装液化气的智能化监管。”在监测中心展区内一个装有智能监管终端的液化气钢瓶前,监测中心液化气专项负责人张小龙介绍道,终端不仅能够对钢瓶精准定位、流程环节自动化溯源,还可监测流转环节的超量使用、跨区配送等各类违规行为。
截至目前,铜陵市共部署4043套各类监测设备,覆盖全市23座市政桥隧(2条隧道)、355公里燃气主干管网和10个燃气厂站、208公里供水主干管网、183公里排水主干管网、6公里综合管廊开展安全监测,建立了监测预警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实现了燃气、供水以及市政道路桥梁较大风险及以上监测全覆盖。